- 最新
- 精选
- 区块链
- 汽车
- 创意科技
- 媒体达人
- 电影音乐
- 娱乐休闲
- 生活旅行
- 学习工具
- 历史读书
- 金融理财
- 美食菜谱
周思成《规训、惩罚与征服:蒙元帝国的军事礼仪与军事法》出版(附自序)
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
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
2020-06-14

书 名:规训、惩罚与征服:蒙元帝国的军事礼仪与军事法书 号:ISBN 978-7-203-11351-5 13世纪蒙元帝国的崛起,是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,学界已经有多方面深入的研究。但是,军事礼仪和军事法在蒙元帝国的崛起进程中,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,长久以来是基本未被触及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。
本书系统地明确了军事礼仪与军事法这对概念,以及二者在思想史与制度史层面具体而微妙的关系形态,在此基础上,从芜杂的历史记载中复原、重构蒙元帝国军事礼仪和军事法的基本面貌。作者广泛搜集不同时期各类语种的相关记载,用语言学和历史学方法加以甄别考订,追溯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、经济和政治结构。作品还依据史料对蒙元帝国的围猎、检阅、旗鼓仪仗、军装服色、行军纪律、战场守则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展现,解析了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游牧军事文化传统,为重新认识蒙元帝国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。
周思成,男,1984年生于湖南长沙,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,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。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、民族史和军事史,通晓英语、法语、德语,能阅读日文、俄文、意大利文、西班牙文、拉丁文、波斯文、阿拉伯文、藏文、维吾尔文和蒙古文。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,出版译著4部,已出版作品《大汗之怒:元朝征伐日本小史》。
本书从军事礼仪和军事法两个角度对蒙元军事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,充分补充了此前相关研究的不足,可视为蒙元史领域新近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。——张帆(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、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)作者广泛搜集波斯语、阿拉伯语等非汉语文献,详加解说分析,极大地弥补了汉文资料的缺憾,也展现出作者较强的语言能力,此为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。作品结构合理,逻辑严谨,论证翔实,取材丰富。——刘晓(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、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)本书搜集散佚在各种汉文与非汉文史料中的相关记载,用语言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加以甄别考订,用力深厚;涉及大量关于礼和法的基本概念,均作审慎辨析。这两点都非常难得,从而使整个研究所呈现的蒙元军队在礼与法两方面的实际形态,清晰可信,大大推进了对蒙元军队礼法的认识与理解,有效地补充了《元史》相关记载和现有研究的不足。北方草原的游牧政权是中原王朝在政治和文化身份上的“他者”,在中国传统的历史叙事中,游牧民族军队的形象,也是一伙打家劫舍、毫无组织纪律的乌合之众,骑射之外,实在无足称道。春秋时期的北戎军队,郑国的公子突鄙夷他们“轻而不整,贪而无亲;胜不相让,败不相救”。西汉时期的匈奴军队,“人人自为趋利,善为诱兵以包敌。故其逐利,如鸟之集;其困败,瓦解云散矣”。北魏的劲敌柔然军队,崔浩轻蔑称之为“鸟集兽逃”。唐太宗也证实,颉利可汗的突厥大军,“虽众而不整,君臣之计,唯财利是视”。
在现代的内亚研究者看来,对游牧民族的这种军事形象,显然是中原王朝强烈的文化偏见形成的刻板印象(stereotype)。相反,美国的内亚研究泰斗丹尼斯·塞诺(Denis Sinor)在《内亚的战士》中提出,“在内亚,纪律是军队的支柱”。在他的另一篇名作《论中央欧亚》中,游牧民族高度的组织纪律性,几乎升华到了民族内在的精神气质(Volksgeist)的玄学高度:“中央欧亚最伟大的成就在于,它产生了一种团结精神,一种遵守纪律和自我约束的精神,在世界史上实罕有其匹。”
据说,蒙古军队能横扫欧亚,多亏了塞诺推崇备至的“内亚纪律精神”。俄国蒙古学家彼得鲁舍夫斯基(И.П. Петрушевскйи)认为,蒙元帝国的军事成就,秘密在于军事组织、纪律和士气。冈田英弘胪举了“蒙古的征服战争之所以如此成功”的七大原因,“军规严谨”赫然位居第二。时至今日,对于蒙元帝国军事机器的许多方面,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。遗憾的是,军事纪律或者军事法,在蒙古人成为“来自中央草原而征服中原的唯一游牧民族”的历史进程中,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,有什么具体表现,可谓内亚军事史上少数基本未被触动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,这正是本书做的第一方面的尝试。
此外,塞诺所谓的“内亚纪律精神”,主要是对游牧集团领袖的军事—政治威权的绝对服从。这种威权是超部落的草原政治体产生、发展的必要条件。不过,威权从不建立在抽象空洞的心理原则之上,它必须有形化和内化。游牧领袖的威权总是透过一系列符号、策略和操作(包括威胁、说服、规训、惩罚,等等),不断维系并巩固自身。这套符号、策略和操作,不止于严峻的军事法,同时也体现为与征服战争相关的各种礼俗。二者如同硬币的两面,须臾不可分。
还可以说,正是这套征服战争中的礼与法,而不是单纯的骑马射箭之技,构成了内亚独特的军事文化。在《中华帝国的军事文化》一书的前言中,狄宇宙(Nicola Di Cosmo)这样定义“军事文化”:“军事组织的成员应遵循的一套非连续的、外延确定的行为体系,由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则与习俗(rules andconventions)构成,也包括各种独特的信仰(beliefs)和象征(symbols)”。若采用狄宇宙的说法,本书探讨的内容,既包括蒙元军事活动中的规则和习俗(军事法),也包括蒙元军事活动中的信仰和象征(军事礼仪)。那么,我们是否还能够由此追溯和摹画内亚独特的军事文化传统?这是本书做的第二方面的尝试。
所幸的是,比起匈奴、鲜卑和突厥,蒙元帝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一方面,蒙元帝国的历史记载空前丰富,“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军事征服,让13世纪蒙古人的信仰和活动……在亚欧各国的史书中被记录下来。研究这些记录,就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这样一个宗教和文化传统,它可以追溯到伊斯兰化之前的突厥人、匈奴人、西徐亚人,甚至3000多年前居住在亚欧大陆北部草原和森林中的印欧人和非印欧人群”。另一方面,在家畜牧养、马匹使用、骑射战斗、部族制度和统治定居社会各方面,13世纪蒙古游牧民的活动,不仅处于蒙古人的全盛时代,也是历史上游牧民族活动的巅峰,“蒙古在世界游牧史上的意义,不止在于它是史上疆域最广大的帝国,也不尽在军事实力惊人强大,更多是因为它作为游牧史的典型(モデル)所具有的研究价值”。
本书在“导言”之外分为上、下两篇,上篇讨论蒙元帝国的军事礼仪,下篇讨论蒙元帝国的军事法。两篇的主体部分,来自笔者2015—2019年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学位论文。论文近30万字,呈现在本书中的,不足三分之二。窃以为,学位论文不妨较多反映学位申请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,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的“Forschungsweise”(研究方法),学术专著则须注重“Darstellungsweise”(叙述方法)。因此,笔者对论文的结构和文字做了较为彻底的调整,删去了与主题关系不够密切的两章,调整了大段的史料引文,舍弃了一些阿拉伯文、蒙古文、拉丁文和意大利文史料的原文,增补了一些专名术语的解说,以方便普通读者理解。书中论“同命队法”和战利品分配制度的两小节,曾作为论文单独发表,相关论述并未重复写入学位论文,而完成论文后,我对问题的思考有所深入,史料搜集也更加详赡,这些改善也都反映在了本书中。
此书最终完成,得益于导师张帆老师、党宝海老师以及多位同门好友的指导与帮助。郭润涛、刘晓、罗新、尚衍斌、乌兰、张国旺诸位老师,为我的研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,汉唐阳光的出版策划人尚红科先生始终关心研究的进展和出版。在此,向他们表达由衷的感谢!
在看
前往看一看
看一看入口已关闭
在“设置”-“通用”-“发现页管理”打开“看一看”入口
我知道了
已发送
发送到看一看
字
发送中
微信扫一扫
使用小程序
取消
允许
取消
允许
微信版本过低
当前微信版本不支持该功能,请升级至最新版本。
我知道了
前往更新
确定删除回复吗?
取消
删除
知道了
长按识别前往小程序
本站仅按申请收录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如若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
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Twitter豆瓣百度贴吧
觉得不错,分享给更多人看到
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热门文章:
历史理解的深度
阅读/点赞 : 9289/117
元朝的特性
阅读/点赞 : 8795/73
邓小南:历史的魅力
阅读/点赞 : 8601/109
文革后北大历史系的学术训练
阅读/点赞 : 7102/117
余英时:我不是新儒家
阅读/点赞 : 7041/140
阎步克寄语新生:为什么要学习历史?
阅读/点赞 : 6222/147
田余庆:我的学术简历
阅读/点赞 : 4922/75
陈春晓:宋元明时期波斯绿松石入华考
阅读/点赞 : 3835/75
陈寅恪《赠蒋秉南序》
阅读/点赞 : 2800/80
北大中古史中心给您拜年
阅读/点赞 : 2657/125
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微信二维码
分享这篇文章
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最新文章
周思成《规训、惩罚与征服:蒙元帝国的军事礼仪与军事法》出版(附自序)
2020-06-14
孟宪实、王振芬主编《旅顺博物馆藏新疆汉文文书研究》出版
2020-06-13
仲威:《淳化阁帖》宋拓本的再研究
2020-06-10
苗潤博:契丹捺鉢制度重審 ——《遼史·营卫志·行营》探源
2020-06-08
吳宗国:《说不尽的盛唐——隋唐史二十讲》出版(附结语、后记)
2020-06-05
吴宗国:贞观之治的魅力到底在哪里?
2020-06-05
罗玮:元明善《寿国董忠烈公传》考——兼论董文用对元朝《太祖实录》纂修的影响
2019-09-02
新书:李孝聪主编《中国古代舆图调查与研究》
2019-08-28
《西域文史》第十三辑出版
2019-07-30
葉煒:試析北朝隋唐墓誌文中的不書誌主名字現象
2019-07-24
(function(){
var bp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script');
var curProtocol = window.location.protocol.split(':')[0];
if (curProtocol === 'https') {
bp.src = 'https://zz.bdstatic.com/linksubmit/push.js';
}
else {
bp.src = 'http://push.zhanzhang.baidu.com/push.js';
}
var s = document.getElementsByTagName("script")[0];
s.parentNode.insertBefore(bp, s);
})();
(function(){
var src = (document.location.protocol == "http:") ? "http://js.passport.qihucdn.com/11.0.1.js?ba34c9f41d18b62312e960833b3cb4ae":"https://jspassport.ssl.qhimg.com/11.0.1.js?ba34c9f41d18b62312e960833b3cb4ae";
document.write('');
})();